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迎60周年校庆:研究生优秀校友访谈录之十八

作者:时间:2016-07-29点击数:

 

与北农相恋,情定基层

             ——记研究生优秀校友付君镇

付君镇,男,1990.5月出生,中共党员,公务员。201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国贸专业,并应聘延庆区大学生村官,任延庆镇东屯村村主任助理。期间,于2012年3月考录北京农学院农村区域与发展农业推广硕士,201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7月考录延庆区延庆镇,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现任延庆镇文体中心科员。

在北农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他仍记忆犹新。他说北农也是本科时的母校,自己对校园及其周边环境较其他同学更为了解和熟悉。基本上每次课后都会去一食吃个饭,然后习惯了在美丽幽静的校园内溜溜弯,喜欢上了有事没事都找老师们聊聊天。

聊到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老师时,他说真的很巧,班主任武广平老师也是他本科时的班主任。大学毕业后,他在延庆工作。攻读研究生期间,单往返的路上就至少需要4个小时。有时仅为了交作业或是签字跑一趟,令人不甚疲惫。因此没少由武老师代劳,他说万分感激武广平老师。

大学毕业后,他被北农推荐到延庆当大学生村官,期间回母校攻读的在职研究生。大学生村官是他人生第一份工作,研究生毕业时身份已经转正,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工作几年来,他体会最深地是:工作是干出来的,也要靠说出来。只顾埋头拉车,不会表达,不善言辞,做的再多,领导不知道都是白扯。这不是价值观的问题,是现实主义和经济社会的产物。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是合理”。他说本科时,北农的学生大都是北京生源。北京孩子有个特质,世面广,人脉多,善于交际,表现欲强。大多都是社团的主流群、生力军。外地生源的他较为低调、内敛、脸皮薄。与同学相处四年,性格潜移默化的发生了改变,交际能力大幅提升。就好比孟母三迁,近朱赤近墨黑,周围环境的力量使然。如今,他已褪去了青涩,工作能力也在言语表达层面向领导进行了全方位地展现。

在乡镇工作之前,他对接的是区委组织部人才科,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培养工作,主要是为地区发展培育乡土专家和技术人才。为了避免以往单一,僵化的培训方法和形式,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母校的资源优势。通过官方途径,由组织部人才科牵头,直接对接,先后组织部分“领军人才”、致富能手到母校科技园进行了实地参观学习,相关技术专家与学员面对面授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领导肯定的同时,此种做法也间接地促使区委组织部将服务链条进一步延伸,进而衍生了“院镇合作”模式,由高校直接对接乡镇,提供培训的同时,不断为地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谈到工作后所需知识与在校所学知识的不同。他说,如果用“高大上”来形容书本上的知识,那么工作应该是“接地气”的。换句话说,书本是凝聚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讲究的是共通性,而实际工作却存在差异,需要更多经济、实用、适应的智慧。直接来讲,部分所学知识与具体工作会有脱节。但他记得本科时何忠伟老师曾说过:“大学读经济,四年下来可能绝大多数人学无所获,但至少能培养一个经济思维能力。”至今仍受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更多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样样懂可不必精。他研究生专业是农村区域与发展,攻读时还是一名村官。所学知识最受用的是让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迅速了解基层背景,理解村官性质,明确工作方向。

提及母校,他感叹:“何为母校?就是你刚来的时候巴不得早点走,可当你真要走的时候,又急切地希望能多留一两天;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它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就是G6国道旁的那个刻有母校名称的老旧牌子,望着傻傻发呆,却仍会不时勾起段段回忆的影像”。北农给他最独特的是那份对母校的依恋、不舍、难忘。他眼里泛着微微涟漪,道:“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的人生将是残缺、遗憾的。如果没有学校的推荐,我将痛失村官履历,与北京户口失之交臂,也不会有报考公务员的资格”。

研究生期间,他认为最应该为将来的事业与人生积累的有三点:一是挤出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不要等毕业找工作时,让人带上“高分低能”的帽子。二是远离游戏,至少培养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如读书、运动、旅游等。未来,家庭、社会、工作的压力会层出不穷,排解、释放身上的“负能量”,一个兴趣爱好会尤为重要。三是克服障碍,先成家,后立业。现在流行“毕业后我们结婚吧”,他比较认同。尤其是女生,青春耽误不起。

对研究生毕业后的流向,他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喜好,对于毕业后流向问题,不发表个人意见。但人生只有断头桥,没有回头路,建议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青春正当时,扬名必立志。短期也好,长期也罢,有必有之,且行且珍惜。

问及北农研究生应该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话题。他引经据典,说物质不以意识转移,孟非的《随遇而安》也是这个道理。毕业有盲目期是自然的,给自己一个期限去适应、过度也是可以的。但要尽快,要直面问题。不要荒废,更不要以此当消极避世的幌子。之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好,偏离或偏轨也罢,人生就是这样,事事不可如意。莫强求,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在母校60周年生日之际,他盼北农早日荣升一类本科,愿恩师一如既往勉人为学,望后辈学子力为母校正名。

采访、撰稿人:谢赛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处(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号北京农学院行政楼 邮编:102206 电话:010-8079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