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北农
——记研究生优秀校友田丽敏
田丽敏,男,198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山西长子人,2010年9月考取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2011年担任经济管理学院首届研究生会主席,2012年7月毕业。现任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助理兼基金管理部负责人。
谈到在北农学习和生活的记忆,他说研究生学习生活和别的同学没有什么不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课、运动和实习。要说印象最深的经历,当属2010年研究生新生迎新晚会,那次晚会上,他第一次登台演唱了两首歌曲,至今仍记忆犹新。个人来讲,这不单纯是一次登台演出,而是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找回自信的开始。对此,对学校充满感恩。
他说2010级同学是北农招收的第三批研究生,他们入学的时候,第一批师哥师姐都还没有毕业,所以那时候的研究生数量很少,且有的同学比授课老师年龄还大。与老师的关系,真的可以说是“亦师亦友”。比如,那时的辅导员是李国政老师,平常大家就称李哥,关系很融洽。印象最深的老师有两位:一位是经管学院的李华老师,一位是陈学珍老师,他们两位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的农业推广教授。对此,他很受启发和教育。
田丽敏是经管学院第一届研究生会的主席,工作几年回过头来看,当学生干部与其说是为同学服务,他更觉得是在校期间锻炼提高自己的绝好机会和平台。研究生阶段,同学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很大,研会干部组织活动相比本科会有更大的难度,这对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两年的研究生时间,有近一半时间是在实习中度过的。跟老师做过课题调研,在学校研究生部有过勤工俭学,也在公司实习过。个人觉得,在学习时间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多参加一些课外实践很重要,先不要与实习单位提更多的附加条件,重在参与,这是工作经验的原始积累,会对未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毕业后顺利到国家创推委区域发展委员会工作,主要负责相关文案的起草和编撰工作。单纯从工作内容来讲,我的工作很枯燥繁琐,但这也恰恰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研判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遇到问题能从更职业化的视角来解决。因此,刚步入社会,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不要挑肥拣瘦,尽快培养起自己的职业敏感度。
到北农之前,我是偏内向的学生。通过北农两年的培养,我的性格开朗了很多,自信了很多,也激发了更多的潜能,这在后来的工作中一次次得到印证。现在我就职的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是《慈善法》颁布后我国成立的首个全国性社团组织,我很荣幸全程参与了促进会的筹建工作。促进会的筹建期整整一年,这期间准备了大量材料,也确实激发了很多潜能。为此,我很感恩北农,感恩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祝福北农的明天更好。只要有需要,我愿意为北农的发展添砖加瓦。
工作领域主要涉及“三农”和扶贫,与在北农所学知识一脉相承。这样说吧,工作中很少有项目是就一个知识点来展开的,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系统,这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研究、判断和策划设计,更多时候考量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策划设计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
举个例子,每年的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2015年的扶贫日,国务院扶贫办要举办“乡村发展论坛”,具体由我来策划设计论坛方案,包括会议主题、会议议程、日程、参会邀请等工作。会议主题是什么?这就需要我对这个论坛有自己的研判,同时还要与国务院扶贫办各司、各参会单位等沟通协调,同时还要按要求定期向扶贫办领导汇报筹备情况,这对文字能力也是一个考验。
北农给予他最独特的变化是自信心的增强。当然,自信不等于盲目自信,而是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后,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这点对我很重要,因为能独立自主完成工作,能主动分担领导的压力,确实受益。还是要说,感恩北农。
学生生涯,是一个人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要珍惜。到了研究生阶段,首先要为自己的未来的职业生涯做个规划,这个规划最大的优势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了这个规划,在校期间就应该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来印证这个规划是不是合理,需要怎样调整。这个适合自己的规划,就是我们刚步入社会的目标,千万不要浑浑噩噩度过。
这里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以为机会都在校门外,实际学校本身就有很多机会,有很多资源,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自己是首选。很多时候,最佳的机会和资源就在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对研究生毕业后流向是什么观点,他说每个人的就职意向都不一样,也不好一概而论是怎样的流向。这里只有一个观点与大家分享:不管毕业后到什么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心存感恩、心系责任,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努力把工作干好,之后的结果往往是超过预期的。
人生路是自己来走的,要多向周边的人学习,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这方面我有切身的感受,一路走来,我在不同的阶段总会遇到一些“贵人”,他们或是我工作的启蒙老师,或是做人做事的人生导师,有他们的引导和抚佑,我的工作和生活才不会偏航。究竟谁是你的“贵人”,要靠自己去发现。做事先做人,懂得怎样做人,发现“贵人”的那颗慧眼就会打开。
撰稿人:孙若男 访谈人:孙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