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生培养 正文

北农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案例(18)| 蜜桃敲开致富门

作者:时间:2023-11-29点击数: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体现了对乡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民福祉的深切关怀。202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做出回信,鼓励他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寄语他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乡村振兴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不足、社会保障压力大、创新活力低下;土地流失导致土地资源减少、质量下降、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导致空气质量差、水源受污染、土壤退化;市场萎缩导致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需求减少、收入下降、产品积压。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振兴,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来解决和克服。

为此,学校团队依托北京农学院果树科研平台、Ton院士工作站、博士农场、科技小院等方式与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党支部携手开展了名为“科技助力挂甲峪村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共建美丽新乡村”的项目,该项目以满足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思路以及当地农村果品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使用智能农业设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提高了当地果品的产量、品质和效益,降低了农业投入和环境污染,培养了一批本土农业人才和专家队伍。


一、挂甲峪村的背景

1挂甲峪村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挂甲峪村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经济富裕的乡村,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北部山区,属于燕山南麓余脉的一部分。相传该村成立于明崇祯年间,因宋代名将杨延昭抗辽凯旋在此挂甲休息,而得名。村内有老君山、八卦石、龙泉、王府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有过年吃饺子、赏花、放风筝等传统的风俗习惯。该村以果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优质大桃,每年可产桃800万公斤,人均产桃2000公斤 。同时,该村还开展了旅游、工业、建筑等多元化经济活动,建立了五个公司。该村距离平谷城区约40公里,交通便利,有公路和公交车直达。该村环境优美,生态文明,景色宜人,交通顺畅,经济持续发展,村民生活宽裕。村民们住上了生态小别墅,使用了再生能源和智能农业设备。该村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

改革开放后,北京平谷挂甲峪成为享誉全国的旅游度假地。然而,昔日的挂甲峪是一个穷得出名的荒山沟,用百姓的话来说,穷得只有光秃秃的大山。“荒山秃岭无绿色,吃水人背或驴驮。崎岖山路黄沙土,好鸟不栖雁不落”。位于深山一隅的挂甲峪,山穷水缺,交通不便,村里生活十分穷苦。并且当时挂甲峪村集体负债30多万元,并且欠银行5万元贷款,村里没有一家企业,在平谷县的273个村子中排名倒数一二。

1989年 ,修起了全市山区第一条直达城里的村级柏油路 ,从此,挂甲峪与平谷区、北京市的路途不再艰辛遥远 。山里和山外的世界连通了 ,挂甲峪开始显现出生机与活力 。2005年 ,挂甲峪村被市政府列为13个旧村改造试点村 ,集中统一建设别墅式新民居 。新民居不占用集体一分耕地,全部依山而建,为两层别墅式,采用太阳能设施,建筑材料生态环保,污水排放集中处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居住生活方式 。住进漂亮的新民居,几乎家家搞起了民俗接待旅游 ,成为乡亲们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

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和持续奋斗 ,挂甲峪村用实践诠释着科学发展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变 ,走出了一条生态养山、旅游休闲、有机果品、再生能源的绿色循环之路 。

如今的挂甲峪,集体经济实力强大,村集体资产总价值由2001年的100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亿多元,村民的生活水平由30年前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增长到现在的3.05万余元,30年增长了100多倍 。

与所有走在乡村旅游前列的村子一样,挂甲峪遇到了发展瓶颈,有了规模,却无法上档次;有了资源,却不能有效开发利用;有了名气,却缺乏具有经验的人才。

二、活动概况、特色目标和意义

2.1活动概况

“科技助力挂甲峪村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共建美丽新乡村”的项目由北京农学院和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党支部共同创建,旨在通过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该项目是通过“乡村调研+专业指导+帮扶实践”的综合模式,动员和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协作和合作解决"三农"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研究生长期驻扎在挂甲峪村,从事蜜桃产业的栽培管理、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为当地农民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同时,研究生也要参与到村里的各项活动中,了解村民的需求和困难,与村民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2活动特色

团队的特色是依托北京农学院果树科研平台、Ton院士工作站、博士农场、科技小院等方式,开展农业领域最前沿的基础性科研研究,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Ton院士工作站是由北京农学院聘请国际知名果树专家Ton教授领衔建立的一个高水平科研平台 。博士农场是由北京农学院组织博士生在挂甲峪村建立的一个示范性农业基地 。在这两个平台的支持下,研究生可以从事农业领域最新的基础性科研研究,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时,科技小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吸引国内外高精尖技术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2.3活动目标

团队的目标是通过精准帮扶、产业融合等方式,重点解决挂甲峪村蜜桃产业的栽培管理、技术落后、销售困难等问题,共建美丽新乡村。蜜桃是挂甲峪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导致产量低、品质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团队与“园艺学研究生一支部”合作携手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村民提供蜜桃栽培管理的培训和指导,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建立蜜桃产业协会和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和网络,提高蜜桃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村民的收入和福利。同时,团队也参与到挂甲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协助村民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丰富文化活动,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2.4活动意义


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培养了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农业人才,还为乡村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团队研究生在挂甲峪村的实践中,不仅检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理念和文化,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乡村文化自信和创造力。团队研究生也为挂甲峪村提供了智慧和才能,帮助村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收入和福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三、主要内容及实施方案

3.1团队对挂甲峪村的技术支持

3.1.1大桃免套袋技术的推广


果实套袋技术是一种农业实践,旨在保护果树的果实免受害虫、疾病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该技术通过在果实成熟之前将袋子套在果实上,形成一种保护层,以防止有害物质和环境因素对果实的伤害。

果实套袋技术主要用于高档水果的种植,如桃、苹果、葡萄、梨等。这些水果在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容易受到食蚜虫、飞蛾、鸟类啄食、日晒、雨淋等危害。通过套袋覆盖,可以有效地隔绝这些有害因素,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然而,传统的套袋技术存在劳动强度大和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使用后的袋子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据统计,一亩果园通常需要使用大约12000个袋子。然而,挂甲峪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让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去踩着梯子套袋显然不现实。同时,雇佣工人来套袋的费用也相当昂贵——在北京,套一个袋子的工费为一毛一,而摘一个袋子的工费则是九分钱。加上袋子本身的价格,一亩地大约需要花费2800元。而果农的每亩地收入仅为8000-10000元,这意味着套袋技术仅仅就会占去百分之三十的收入,更不用说在农忙时节可能会出现用工荒的情况,根本无法雇佣到足够的工人。因此,传统套袋技术在挂甲峪村很难继续推行。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团队为挂甲峪村带来了一项无需套袋的免套袋技术。现在,挂甲峪村的老年人只需在水果早期做好预防工作,提前防治病虫害,并对果实喷施生物钙膜,就能够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这样一来,劳动力需求大大降低,每亩地的成本也降低到了600元。的生物膜技术切实解决了传统果实套袋技术的劳累、昂贵和环境废弃物等难题。

3.1.2兼具果园景观与土壤生草技术推广

团队采用了果园生草和树盘覆盖技术,为果园注入了新的生机,为果实提升了品质,为果园增添了美感。果园生草和树盘覆盖技术是一种利用草本植物或覆盖物保护和改良土壤的土壤管理技术。它能够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肥力,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防止土壤侵蚀和风沙扬尘,抑制杂草生长和病虫害传播,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促进果树的生长和果实的品质。它还能够节省人力和物力投入,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选择生草植物时,不仅考虑了它们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还考虑了它们对果园的美化作用。优先选择了那些能够丰富果园景观的品种,例如二月兰、油菜花等,将其应用于带状生草的方式。这样既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又能够增添果园的色彩。也完善了农业管理措施,加强了对树木的培育,结合适度的微量元素肥料,以预防植物缺乏某些元素而导致的症状,同时减少生理性疾病的发生。通过这些综合的措施,实现了果园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果实品质的提升。

这是团队为果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和服务,让果园更加美丽、富饶、可持续。

3.1.3菌肥的开发与利用

项目团队研发了一项生物菌肥,它是一种利用假单胞菌株(Pseudomonas sp.) CM11 CGMCC No.18906的微生物制剂,可以激发植物的活力,促进植物的生长。这种假单胞菌株是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有益微生物,它可以有效增加植物侧根的数目,从而增强植物的吸收能力和抗逆性。它的培养条件简单、保存方便,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是一种理想的生物肥料。它不仅能够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是一种具有巨大开发应用潜力的新型微生物资源。

这是团队为农业领域做出的创新和贡献,希望通过这项生物菌肥,让农业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

3.1.4建立健全桃园土壤微生物菌群评价体系

团队通过对桃树的生长状况、主要病害和土壤肥力情况进行调查,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桃园土壤微生物评价体系,分析了微生物与桃树的生长、抗病、果实着色和土壤性质等方面的相关性,为解析和利用桃园有益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理论支持。团队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地管理和调控桃园土壤微生物,提高桃树的健康水平和果实品质,促进桃园的可持续发展。

3.1.5为大桃种植骨干技术人员开展省力化生产关键技术培训

在Ton院士工作站、博士农场和科技小院,会定期邀请专家教授为全镇大桃种植骨干技术人员进行生产关键技术培训。这些培训旨在提高大桃种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大桃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大桃产业的发展。培训的内容涵盖了夏季桃园的各个方面,比如如何进行科学的修剪、施肥、灌溉、病虫防治等管理措施,以保证桃树的健康生长和果实的优质着色。培训的过程中,专家教授不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详细讲解了各项技术要点,还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回答了参训人员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分享。

这些培训是团队为全镇大桃种植骨干技术人员提供的一项重要的服务和支持,也是团队与当地农民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通过这些培训,让全镇大桃种植骨干技术人员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种植水平和管理水平,为挂甲峪村蜜桃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1.6为果园引入驱鸟器

鸟类是果园的一大威胁,它们会啄食果实,造成损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寻找到了一些驱鸟办法。选择了音响驱鸟以及反光膜驱鸟作为最佳方案,并且为村民们提供了相应的设备和指导。音响驱鸟是利用特定的声音来干扰和惊吓鸟类,使其远离果园。反光膜驱鸟是利用阳光的反射来刺激鸟类的眼睛,使其不敢靠近果园。购置了驱鸟器以及反光条,并且帮助村民们将其安装在合适的位置。还告诉村民们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这些设备,并且定期检查和调整它们的工作状态。希望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有效解决鸟类对果实的啄食问题,以此保证果农们的收入。

3.2团队对挂甲峪村的志愿服务

3.2.1搭建电商平台和物流网络,拓展乡村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


为了让大桃走出挂甲峪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制定了差异化的销售策略。根据大桃的品质和等级,分别选择不同的销售渠道。把精品桃送到商超里,让消费者享受到最优质的水果;把一级桃卖给零售商,让他们有更多的利润空间;把普通桃批发给大客户,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不仅如此,还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打开了新的销售窗口。通过直播带货、以游促销等方式,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购买;为挂甲峪村建立了公众号、抖音、微店和快团团等网络销售平台,让大桃能够在线上展示和交易;还向果农普及电商销售技巧,并且对村干部和部分村民进行一对一的培训,让他们能够自主地管理和运营自己的网店。真正做到了“互联网+大桃”的模式,让大桃的销售惠及了全村人。

3.2.2助力打造桃类品牌形象

创建了“大果小树智趣兴农”公众号平台,它是一个专业的园艺教育和推广的平台。不仅发布了大量关于桃树和其他植物的种植和培育教程,还有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专家团队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希望能够为每一个热爱园艺的人提供最专业和最实用的指导和服务。的公众号平台也是一个展示和推广平谷大桃的重要窗口。不仅介绍了大桃的品种特点和优势,还拓展了大桃的销售渠道。还通过与各大农业频道的合作,让更多人了解到大华山镇的人文风情和地理特色。特别是《我的美丽乡村》这一栏目,它以新闻纪录片的形式,展示了大华山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成就。它让观众看到了大华山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富美”成果,感受到了村民们的幸福和满足。它还串联起了大桃产业、林下经济和文旅资源,全方位地展现了大华山镇的魅力和潜力。同时也没有忘记利用自己的力量,制作了许多短视频,记录下挂甲峪村的美好时刻,同时做了大规模的宣传工作,真正实现了“用户在哪里,营销就在哪里”的理念。利用短视频平台的优势,创造了优质的内容,迅速吸引了网友们的关注和传播,让短视频平台成为了品牌营销的最佳阵地。也不惧怕任何困难和挑战,在最炎热的七月,冒着酷暑,深入到田间地头,前往桃林拍摄短视频宣传片。从策划、编写、拍摄、编辑等各个环节,都倾注了心血和汗水,精心设计了每一个场景和细节,通过镜头呈现出挂甲峪村的果品资源、地域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也顺应网络销售的趋势,助力精品礼盒大桃卖出了1000多箱的好成绩。

3.2.3助力农耕教育培训

依托北京农学院果树科研平台、Ton院士工作站、博士农场、科技小院等方式,创建的平台不仅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基地,也是一个教育培训的平台。承担了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农耕教育培训,以及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参与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他们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为大中小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劳动教育和农耕教育课程,根据年龄和学习水平,让他们在科技小院里学习和实践农业知识和技能。让其参与到桃树的种植、管理、采摘、加工等各个环节,亲手体验从种子到果实的过程,感受到农业生产的乐趣和艰辛。同时,同学们参观了的Ton院士工作站、博士农场和科技小院等,近距离感受传统乡村与现代科创的全新碰撞,让他们更加了解当前乡村的发展情况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应用,让他们认识到农业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现代的创新领域,更加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赠乡土”仪式,在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增添了出国留学学子的爱国情怀。

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让他们在这里开展各种与农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让他们与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专家教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让他们利用科研平台的先进设备和资源进行创新性的实验和探索。还让他们与挂甲峪村的果农进行密切的联系和沟通,让他们了解到农民的需求和困难,让他们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科研平台是一个连接城市与乡村、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生产与创新的桥梁。通过承担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农耕教育培训,以及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新时代的农业人才和推动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已有成效

4.1大桃免套袋成功显著

作为北京农学院和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党支部共同创建的创新平台,依托北京农学院果树科研平台、Ton院士工作站、博士农场、科技小院等方式,以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使命,通过综合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项目通过"乡村调研+专业指导+帮扶实践"的方式,将优势资源整合,协同合作解决"三农"问题,助力大桃产业得以蓬勃发展,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影响。

在大桃免套袋技术的推广中,团队充分考虑了传统套袋技术存在的劳动强度和成本问题,通过生物钙膜技术实现了免套袋,每亩增收2500元,实现省工30%左右,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也提高了大桃的质量。

4.2果园景观更加宜人

通过果园景观与土壤生草技术的推广,小院不仅提升了果园的生态环境,还创造了宜人的景观,为果品提升品质和升值增色。通过生物菌肥的开发与利用,团队探索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提高了产量和土壤质量。

4.3大桃销售渠道拓宽

团队还积极拓展了大桃的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和物流网络,将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了农产品从乡村到城市的融通。同时,通过打造品牌形象,加强社会影响力,挂甲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得以展现,为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4.4农耕教育效果显著

团队在农耕教育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新一代农业人才,强化了农民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五、展望未来



在大桃免套袋技术的基础上,团队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更多的无害农药替代品,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果园管理模式。

同时,团队将继续优化果园景观与土壤生草技术,引入更多适宜的植物,实现果园的多样性和美观性,提升果品的附加值。

在电商平台和物流网络的拓展方面,团队将不断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优化用户体验,探索更精准的营销策略。通过大数据分析,团队将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产销结构,实现供需匹配,打造优质农产品,共建美丽新乡村。同时,团队将继续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将挂甲峪村的美丽乡村形象和农产品的优质形象传递给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在农耕教育方面,团队将与更多的学校和机构合作,推广农耕教育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和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农业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团队还将继续与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更多的农业科研项目,深入挖掘农业潜力,为农业农村发展、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技术支持与优质服务。

团队也将继续秉承创新、务实、合作、发展的原则,为挂甲峪村和整个农村振兴事业注入新的动力。未来,将以挂甲峪村大桃产业为抓手,发挥引领作用,优化“产学研”的三位一体富民模式,发展出一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乡村振兴共赢路,促进挂甲峪村居民持续增收,稳步迈向共同富裕。


(供稿:张卿   编辑:李新毅)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处(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号北京农学院行政楼 邮编:102206 电话:010-8079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