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北农情难忘
——记研究生优秀校友李世盛
李世盛,男,1987.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职于北京市巨山农场,为基地副经理兼研发中心主任。200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农业部农垦质量追溯项目组,2012年考入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年毕业,进入首农集团所属的北京巨山农场,任技术员,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选调生,2016年任命为基地副经理兼研发中心主任(副科),分管基地项目及技术研发。
谈到在北农学习和生活的记忆,他说校园生活真的很幸福,如果谈一场恋爱更幸福。首先从校园环境的角度来说,第一次踏进学校,感觉校园环境特别清幽、漂亮,尤其是刚入学的那几个月,校园内银杏树盛放,显得格外浪漫。第二,接触到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亲切,老师们没有距离感,很和蔼、敬业,总体感觉特别好。所谓一季银杏落,一旬玉兰开,北农情难忘。
聊到对哪些老师的印象最深,他首先想到的是徐践老师,说徐老师的学术造诣和课堂魅力让自己很钦佩。还有王玉洁老师,说第一次和她交流时感觉她知识渊博,而且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是成绩优秀还是一般,所用的培养方式都很到位,王老师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教育方式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在读研期间,因为学业太忙,时间不够,他没有担任学生干部。但是他认为担任学生干部,特别是学生会主席,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能够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处世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而且将来毕业肯定是会需要这些综合素质,需要注意的是要处理好学生活动与科研学习的关系,不能将学习落下。
对于校园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大学堂,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更多的时候都会走向社会。玩游戏、谈恋爱是学生时代的必修课,但不能忘了将来还要走向社会。如果在走向社会之前脱节的话,就会有很多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在领导看来,就是你没有能力的表现。所以他一直都很支持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或是自主创业。
在走出北农校园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北京巨山农场,他说感觉咱们学校培养面向基层岗位的学生较多,像北京市的村官、社区工作者。因为现在他也是在基层工作,体会到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对工作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来到基层单位后还需要学习,而且要做好为人处世,注重人际的沟通与协调。从工作的角度,要学会思考,第二是多学习,特别是向老同志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第三,要有激情,包括工作的激情、思考的激情等等,让领导感觉到自己是热爱这份工作,而不是被压迫的,要积极主动。
在工作中,他时时刻刻都会想起母校,,说其实特别想在银杏树盛开的时候再回去看看、走走。在单位招聘时,他也会特别留意北农的学生。可能和中农的学生比,咱们的学生能力不一定强,但是很踏实,靠谱,他表示还是希望从母校招聘优秀的学生。
比较学校所学知识与工作所用到的知识,他说学校学习的更多的是理论,不可否认这些知识很经典,但是和实践,或是工作有些脱节,在工作中学习的是动手与动脑的实践能力。其实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理论支持会盲目,没有实践也寸步难行,所以在选择单位时,要想是否能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不能太关注薪资待遇,这与个人能力是有关系的,要综合考虑单位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在事业发展中,他说北农给自己的最独特的是面向基层,服务首都的理念,也是奠定了他个人现在的工作方向。
对于故乡是美丽海南的他来说,从2004年来到北京,已经12年了,北京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北京给他的第一印象不是雾霾,而是发展。他说北京的舞台很大,无论你是做什么的、学什么,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价值。我想说,敢问努力进取的你,怎会没有不能留在北京这个大舞台的理由。
爱读书、爱阅读,是他现在仍然挂在嘴边,坚持践行的习惯。他说这是因为爸爸说“黑金远远比黄金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他父亲因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家庭经济条件而没有读书的机会。但是对他们的要求很高,“黑金”指知识,“黄金”指金钱,有再多的金钱,没有知识,也就是土豪,人活一生,不光要有钱,还要有素质。好好读书,一切都会有的,阅读改变人生。
在研究生期间,最应该为将来的事业与人生积累什么呢?他给现在的北农研究生提出了这样一些意见和建议。第一,学好专业知识;第二,学会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第三,积累走向社会所需的知识,比如怎样和他人沟通,不要眼高手低。古言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对研究生毕业后的流向(出国与国内就业,去基层、去西部等),他说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看自己喜欢什么;第二,结合自己的能力,合理选择方向,突出优势;第三,要注重实习或工作的收获。
他认为北农研究生选择人生道路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来到这个世上就很不容易。选择人生道路首先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家庭背景,听听父母的建议,考虑自己的另一半,综合权衡,看自己的选择,尤其是第一份工作,可能决定自己的一生,所以一定要慎重。
最后在母校六十年校庆之际,他表示非常感谢母校对自己的培养,愿母校越办越好,再创辉煌,为都市农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衷心祝愿母校生日快乐!

撰稿:谢赛 采访人员:谢赛、孙若男